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虽然肺炎疫情的管控措施尚未解除,但运动生理学教研室各位老师仍然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不放松自我学习和提高。4月8日上午10:30分,运动生理学教研室在汪军主任的带领下,通过网络会议这一特殊形式开始集体备课。本次备课科目为硕士生课程《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该课程由运动生理教研室全体老师共同承担,共64学时。
此次备课由王瑞元教授作为主讲人,内容为《运动生理学质疑与思考》,拟针对当前运动生理学研究领域出现的问题,如研究人员对传统理论缺乏质疑和深入研究,以及运动训练学脱离运动生理学理论指导等现象,围绕如有氧耐力的核心机制问题,乳酸阈(无氧阈)产生的真正原因,运动疲劳与力竭的联系,运动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等运动生理学核心理论知识展开讨论。
由于网络会议无地域限制,国内其他高校多位运动生理学领域的知名教授如陕西师范大学的田振军教授,天津体院的张勇教授等也加入到本次网络备课中,使得原本12人的内部学习会议变成了全国范围90多人参与的教学研讨会。参会的几乎都是各高校运动生理学教师。会后,很多生理学界同仁意犹未尽,发来私信,表达了参与此次讨论的收获以及对未来会议的期待与建议,还有很多老师因未看到通知或时间安排冲突错过了会议而感到十分遗憾;大家均表示希望运动生理学教研室能继续以这种形式开展学界的学习和交流。
备课过程中,各位知名教授深入交流了自己对各项主题内容的想法和相关研究进展,并上传分享最新的研究资料。由于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方式,参会老师发言很踊跃,会议只完成了四个议题的报告和讨论,另外4个议题将安排在下周三上午10:30腾讯会议继续进行。
虽然网络交流偶有不畅,但瑕不掩瑜,本教研室乃至其他学校的很多老师和年轻学者都在这个特殊时期获得了一次聆听全国多位知名教授集体授课的宝贵机会,使众人对原有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本次授课也给众人带来启发,给未来运动生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模式提供了新的选择。
对于组织方来说,也获得很多“意外收获”:(1)通过主讲人的系统回溯,扩大中国运动生理学同仁的知识储备;(2)通过开放式讨论,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解读,提供了新角度、新观点、新文献和实践证据,为厘清一些易混淆的问题打下很好的基础;(3)以高效和低成本的方式,为青年一代运动生理学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和表达意见的平台;(4)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运动生理学同仁的凝聚力。因此,学会拟每1-2周进行一次类似的网络会议,会议主持人可以由学会的委员或者国内各高校教研室轮流主持,每次讨论一个主题,内容可以是教学分享,也可以是科研交流,还可以是国际热点话题讨论、新书推介、专家介绍、文献阅读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