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体育理论系”,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2002年改为现名。现拥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质与健康五个专业方向。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运动人体科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当时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教育部批复为“国家一流专业”。在我国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金禾娱乐城
最早开设了本科专业,最早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国内第一个运动人体科学的硕士、博士。金禾娱乐城
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学科为基、教研相长”的办院理念,按照“追求卓越”的校训和“致知笃行,明德崇体”的院训,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
金禾娱乐城
办学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异,科技成果突出。金禾娱乐城
现有包括19名教授、15名副教授在内的52名专职教师。其中有18名博士生导师(兼硕士生导师),34名硕士生导师,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双百人才),95%以上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金禾娱乐城
紧密依托母学科生命科学的发展,紧密结合国际前沿的先进理念和成果,积极面向回应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涌现了一批在国内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运动生物力学、体质健康研究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培养的本科学生升学深造的比例连续多年超过50%,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生活跃在我国体育科学各个领域的前沿阵地,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中坚力量之一。
金禾娱乐城
教师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运动人体科学的多个方向,如骨骼肌的运动原理、形态机能、力量训练及损伤机制;运动与心脑血管功能调控;运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技术动作结构的诊断与优化;运动训练监控、运动营养与高原训练;运动员科学选材;兴奋剂检测技术与方法;运动技术、运动损伤与运动装备的生物力学;体质与健康评价、健康促进、运动风险评估与健身指导;体育仪器设备、应用软件研发等。金禾娱乐城
教师为多支运动项目国家队提供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主持和参与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全民健身标准与指南的制定,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金禾娱乐城
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多所知名院校保持密切的院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都选送优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赴国外进行半年至二年的学习交流,并有“1+2+1”“2+2”本科双学位、“1+1+1”硕士双学位等多种模式、全方位、全覆盖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金禾娱乐城
修订完成了新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全面提升,重点培养能在体育相关领域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以及能继续深造的高素质研究型拔尖人才。
教研室及专业方向简介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
运动解剖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3年我校建校之初就将人体解剖学列入必修基础课,并成立教研室。1955年和1982年我校培养出文革前后的第一批运动解剖专业方向本科生。1989年运动解剖学被评为国家体委重点学科。自教研室成立以来共培养了近400名运动解剖专业本科生,100余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生、进修生和访问学者。在过去的10余年间,多次获得校先进集体、优秀党支部、评建工作先进集体、“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等称号。
在运动解剖学教研室所走过的近70年的历程中,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是在教学研究的开展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运动解剖学课程获得首届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精品课程评比第一名,2007年运动解剖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10年运动解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20年《运动解剖学》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国家级金课),2021年《运动解剖学原理与应用》被评为校级研究生思政课程。
在传承过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近十年来运动解剖学教研室积极开拓进取,致力于打造更加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教研室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师资力量强,年龄梯度、学源结构合理,多人曾获得各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教研室承担了全校各层次20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编写各类教材20余部。多年来,坚持形象化教学、自主性学习理念,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级思维,内容上探索出“体、精、新、用四个突出”的新模式,成绩评定采用多元、开放的方式,符合“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在全校教学质量评估中,每年均有多名教师获得“学生最满意的教师”称号或名列前位,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在全校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亦名列前茅。
教研室注重教学环境优化,注重形象化教学的开展,建成了包括运动解剖学实验室、显微互动实验室和骨骼年龄测评实验室在内的专业实验用房252平方米,人体标本大部分更新为无污染、接受性好的现代塑化标本,显微互动实验室拥有中控式数码一体化显微镜操作系统,可实现微观教学中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此外,还建成了集实验教学和参观功能于一体的、体育特色鲜明的“运动人体展室”。近年我们还大力推进信息化形象教学,制作了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包含60个运动结构和动作的三维动画,以及包含60个知识模块的《运动解剖学》慕课电教片。这些均极大地促进了形象化教学的开展,坚实保障了本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教研室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运动与骨骼肌形态、机能及损伤修复,幼儿、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运动健康促进,运动员科学选材,骨骼肌的运动原理与功能评价,技术动作结构分析与优化,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共承担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联合等课题约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进步奖、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和学校科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合影
导师介绍

| 刘晔 教研室主任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骨骼肌运动原理与功能评价;运动技术优化 | | 
| 李俊平 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对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机制;身体机能评定与健康促进 |

| 徐刚 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评价与促进;运动员选材学 | | 
| 赵星 金禾娱乐城
副院长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幼儿动作发展与运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与体质健康测评 |

| 刘永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骨骼肌损伤修复机制;运动员科学选材 | | 
| 屈莎 教研室党支部书记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幼儿身体活动与能量消耗;幼儿生长发育特征及运动促进 |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是学校最早成立的教研室之一。1954-1957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培养了我国29名运动生理研究生,部分研究生成为本教研室骨干人才和中坚力量。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率先建立了体育领域的第一个运动生理学博士点,也培养出我国第一位运动生理学博士。运动生理学教研室自成立之初,就有全国著名的“八大教授”美誉。八大教授由著名的王义润老先生领衔,另外有高强、尹吟青、卢鼎厚、杨锡让、张问礼、周懿芬、佟启良等教授。由八大教授培养出的成百上千的运动生理学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正活跃在国内外各高校、科研单位和运动队等领域。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成立近70年来,共培养了400多名运动生理专业本科生,3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生。2018年荣获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优秀基层党组织、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19年“运动生理学本科育人团队”成功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称号。
目前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10名,其中正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平均年龄44岁,均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4名(含外聘博导、硕导)。多人入选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等。
教研室承担了全校各层次10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编写各类教材30余本,1000多万字。其中《运动生理学》本科课程获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重点课程、北京市优秀教材。《运动人体科学概论》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运动生理学》课程也被评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15)、校级精品在线课程(2019)、校级优质本科课程(2019);“《运动生理学》硕士专业方向课”荣获校优质研究生课程(2019)。“《运动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获校级精品课程(2019),《运动生理学》获校级思政课程(2021)等。
本团队的科学研究主要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一是运动对慢性疾病防治的机理研究,如运动与高血压、运动与糖尿病、运动与阿兹海默症、运动与药物成瘾性等的机理研究,并致力于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运动处方;二是生理科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如运动与科学训练监控和评定、运动训练提高身体机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运动与科学健身处方的制定和实施等等。近十年来,本团队也承担了六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总局和校级以及横向攻关课题,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冬奥专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体育总局项目科技服务课题等,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保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进步奖、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和学校科技成果奖等奖项。除了科学研究外,团队老师在教学中也积极承担部分教改课题,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等等。整个团队做到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齐头并进,科教一体,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源泉和素材。
本团队还致力于服务健康中国、备战奥运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学校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发展之路,负责国家体育总局和学校多个实验室的运行,承担了大量国家队科研任务和国家青训任务。如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应激适应重点实验室,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冰雪运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北京市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重点实验室。服务的国家队有国家铁人三项队,国家橄榄球队,国家越野滑雪队,国家雪车队,国家水上中心激流回旋队,国家速度滑冰队,国家高山滑雪队,国家跳台滑雪队等等。除了服务竞技体育外,教研室还积极承担全民健身的宣传指导工作。做为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和秘书单位,教研室人员历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等,长期引领全国运动生理学学科的发展,几乎每年举办1-2期全国运动生理学大会、举办多期全国运动生理学网络会议、将运动生理学全套教学视频上传各大网站供全国教师、学生使用等等。
教研室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为重点,整合国内外体育科学专家,组建中外联合团队,重点打造奥运科技攻关团队,开展高水平联合研究,实现科技助奥合作多元化。通过课题合作、论坛交流、共建实验室、服务社会等多种形式,在聚焦国家战略方面取得实效。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正全面推进改革,本团队也走在改革的最前端。教研室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学术地位和国际声誉,为教学和科研搭建国际发展平台。团队多名教师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医金禾娱乐城
、美国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美国拉夫莱斯呼吸中心、挪威体育金禾娱乐城
、芬兰图尔库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金禾娱乐城
、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伍斯特大学等等。本团队聘请有长期的客座教授,也有短期的国际学者授课、报告和交流,还有国际合作课题的实施、国际论文的投稿与发表等。除了请进来,本教学团队还有送出去的举措。近年来,多名教师(9 名)和学生(15名)均有出国留学、国际科研项目实施、访问交流合作、国际会议报告等经历,在我校的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极大扩大我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合影
部分导师介绍

| 汪军 教研室主任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训练提高人体机能水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 | 
| 周越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员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对骨骼肌形态机能的影响 |

| 石丽君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心脑血管功能调控 | | 
| 赵丽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神经可塑性;运动与体质健康 |

| 于亮 体能训练金禾娱乐城
书记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骨骼肌、运动员机能评定、青少年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等 | | 
| 李丽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员机能评定; 运动与慢性病防治 |

| 赵磊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呼吸功能调节;环境温度与运动能力 | | 
| 吴迎 教研室党支部书记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骨骼肌损伤修复,高水平运动员机能监控 |

| 许寿生 体育工程金禾娱乐城
书记 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的健康促进机制及效果评价;运动与骨骼肌机能 | | 
| 刘晨喆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消化,帕金森病消化功能 |

| 李岩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神经系统机能,运动与药物成瘾 | | 
| 张严焱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心血管生理,运动效益的代际遗传 |
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
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成立于1980年,1996年开始招收运动生物力学博士研究生。教研室成立40年来共培养了大量的运动生物力学专业及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先后于1988年和1993年两次被授予全国重点学科。在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所走过的40年的历程中,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是在教学研究的开展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教研室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导师3名,硕士导师8名。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实力强,2014年曲峰教授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20年李翰君老师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2022年刘卉教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和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支持项目,万祥林老师2019年获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教研室承担了全校各层次10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先后被列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10)、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0)与优质教材课件(2023)、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2023),同时还建立了开放式的动作技术生物力学测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2019);《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评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1)与优质教材课件(2019);北京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获得特等奖(2019),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2019)。2015年教研室主编并出版了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精品教材《运动生物力学》,于2020年获评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校级精品教材。
现有运动生物力学专业教学实验室2间,分别为:运动技术图像分析实验室、动力学实验室。主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红外光点高速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二维及三维图像采集、解析系统及教学平台、SimiAktisys等。

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合影
导师介绍

| 曲峰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动作技术、运动安全、运动器材及装备的生物力学研究 | | 
| 刘卉 运动与健康研究院院长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技术分析与优化;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

| 周兴龙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技术、运动装备的生物力学研究 | | 
| 李翰君 教研室主任 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神经肌肉骨骼模型;动作学习与控制 |

| 边升太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生物芯片与微流控设备的开发;细胞与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 | | 
| 朱晓兰 科研处处长 副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足踝生物力学有限元 |

| 万祥林 教研室党支部书记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损伤的生物力学,动作技术与诊断 | | 
| 邓辰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人体肌肉骨骼模型与有限元分析 |
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
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前身是化学教研室,1979年正式更名为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成立近70年以来,培养了大批运动生物化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每年培养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的本科生4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15名左右,博士研究生10名左右。
冯炜权教授是新中国运动生物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在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率先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教研室先后涌现出以冯美云教授、谢敏豪教授、胡扬教授、冯连世研究员、曹建民教授、张缨教授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的运动生物化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们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发展和壮大的基础。迄今,教研室已培养出大批运动生物化学专业方向的人才,活跃在国内外体育科技领域,其中一些人已成为我国体育科技领域的栋梁之材,为我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目前教研室专职教师共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3人,其中邱俊强教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为中国营养学会首席专家;严翊教授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所有在职教师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多位导师具有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服务高水平国家队、境外高校研究和学习的经历,为学生发展提供领先的国际视野和领先的科研启迪。
教研室教师团队坚持教学为本,承担了全校各层次10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编写各类教材和专著30余本,教材体系齐全,有多本教材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和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精品教材。近5年,团队获校级教学成果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6项。邱俊强教授负责的《运动生物化学》为我校本科思政示范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精品课程,并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2年)、北京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2023年);严翊教授负责的《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为北京市思政示范课,并获得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首届最美课堂/最美教师(2021年);苏浩教授获北京市高校优秀课件奖(2020年),许春艳副教授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教案奖(2023),郭娴副教授负责的《女性修与养:女性运动、营养与健康》为我校线上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化学育人团队获得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2021-2022年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单位。
教研室依托运动营养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应激与适应重点实验室、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康宝莱冬季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在科研工作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运动营养与训练监控实验室、骨骼肌代谢实验室、基因选材实验室、低氧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运动内分泌实验室等实验室,并将继续依托正在筹建中的运动营养研究院、反兴奋剂研究院开展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
近年来的团队研究方向涵盖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大方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运动应激与适应、运动营养、运动训练科学监控、运动与能量代谢、运动与内分泌、运动与肥胖、运动与衰老、基因选材、高原/低氧训练、运动促进健康的生化机理等。教研室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级、部委级、横向课题和其他各级各类课题110余项,近五年承担的国家级项目包括:邱俊强教授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人体运动促进健康个性化精准指导方案关键技术研究”、张缨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CHRONO-BMAL1通路调节骨骼肌有氧代谢及其影响有氧运动能力的分子机制”、严翊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Kisspeptins介导运动调控脂肪能量稳态分子机制”、陈静博士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青年课题“孤束核促摄食神经环路解析”、董逸帆博士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青年课题“自组装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用于自增强兴奋剂分子-电化学发光体系与干血点联用的检测研究”等。此外,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多年来一直秉承科研服务于实践的理念,多位教师曾先后为田径、游泳、蹦床、艺术体操、摔跤、举重、赛艇、皮划艇、铁人三项、现代五项、越野滑雪等多支国家队提供训练监控与营养科研工作,助力科技奥运。
教研室教师团队近年来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与服务奖10余项,科技奥运先进个人1项,获得其他省部级及各级各类科研奖励30余项;教研室在职教师发表期刊论文及会议文章700多篇,并且有近60篇论文被SCI收录。

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合影
导师介绍

| 邱俊强 教研室主任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营养;运动促进健康的生物学机制;运动训练监控 | | 
| 严翊 教研室副主任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脂质代谢;能量平衡与体重管理 |

| 苏浩 教研室支部书记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营养抗衰老;运动风险评估与监控 | | 
| 杨声 (兴奋剂检测实验室) 研究员 博导 研究方向:兴奋剂检测技术 |

| 李燕春 (运动与健康研究院) 研究员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员基因选材与运动健康促进的分子机制 | | 
| 龚丽景 (运动与健康研究院) 副研究员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改善慢病的机制研究;运动能力测量与评价 |

| 许春艳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干预、营养补充与健康促进 | | 
| 郭娴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中老年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女性运动与健康促进 |

| 冯琳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营养与运动表现,运动与心血管健康 | | 
| 陈静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调控代谢的神经机制;运动与膳食营养因子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机理;运动-大脑-外周器官互作研究 |

| 罗丹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营养与骨骼肌代谢;骨骼肌可塑性的调节机制 | | 
| 郜瑞睿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营养与运动表现、运动与健康促进 |

| 董逸帆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反兴奋剂方向,利用电化学发光和干血点等新方法和手段,基于纳米粒子等新材料,实现兴奋剂分子的超敏检出 | | 
| 李聪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兴奋剂检测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兴奋剂代谢通路与作用机制的研究,尿液及血液中潜在蛋白同化制剂兴奋剂检测指标的筛选 |

| 董玮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反兴奋剂方向,兴奋剂检测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兴奋剂检测,兴奋剂代谢物研究,小分子新药研发、天然产物全合成 | | 
| 卞亦瑄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反兴奋剂方向,基于功能性纳米材料复合物构建兴奋剂分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 刘畅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生化检测,兴奋剂的分析和检测 | | 
| 曹鑫 讲师 研究方向:色谱质谱分析检测,兴奋剂的分析和检测 |

| 毛锦鹏 讲师 研究方向:功能核酸;内、外源性兴奋剂的区分 | | | |
体质与健康教研室
教研室成立于1976年,名为体质教育研究室。1982年更名为体育统计与测量教研室,2017年更名为体质与健康教研室。
教研室现有教师1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任弘教授为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李红娟教授、李然副教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
教研室承担金禾娱乐城
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统计方法与软件应用》《体质测量与评价》《体力活动流行病学》《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运动科学研究方法》《运动与健康管理》《运动员选材》《运动与健康促进》《身体综合能力测评研究专题》《体育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体育常用评价方法》《研究方法案例解析》《体育测量评价原理与应用》《体育统计应用实务》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同时,也为学校其他金禾娱乐城
开设《体育统计学》《身体形态测量方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科学健身的理论与实践》《传染性疾病与公共卫生》等本科课程。
教研室指导本科、硕士、博士及高访学者、博士后多个层次学生及学者。目前教研室共有在读博士生21人,在读硕士生52人,本科生26人,高访学者3人。
教研室的科研立足于两个研究方向:国民体质测评与健康促进、运动员科学选材与训练监控。多位教师主持和参与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制与修订等国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计划期间与国民体质和健康相关的攻关项目(支撑项目、重大专项)等计划课题,为我国国民体质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期间还主持或参与了科技部《奥运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潜优势项目运动员专项选材与青少年基础训练的研究》《优秀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模型和科学选材标准的研究》等系列科技奥运的研究项目,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此外,教研室教师还主持了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国家体育总局课题、教育部课题、北京市教委课题等部委级课题80余项,在学术期刊及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目前主持国家级项目(课题)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综合干预和评估体系研究”;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冬奥”专项——“优秀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模型和科学选材标准的研究”、“穿戴冰雪运动装备运动风险基础理论及量化分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人体运动促进健康个性化精准指导方案关键技术研究”——中国人群精准运动处方研制与运动处方库建设。并有十余项省部级和校级课题正在进行中。
教研室老师们参与“科学健身科普讲座”、“体医融合之运动处方培训”、“全国体校联合会教练员培训”、“国民体质监测”、“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的研制”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工作,多位老师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处方师”培训讲师,推动专业知识实用化,并在应用中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体质与健康教研室合影
导师介绍

| 任弘 教研室主任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体质测评与健康促进;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 | | 
| 王荣辉 金禾娱乐城
院长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促进;体质与健康测评 |

| 张一民 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运动促进健康理论与方法;运动员科学选材 | | 
| 李红娟 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生长发育与体质;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 |

| 周财亮 金禾娱乐城
院长助理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老年人身体活动与慢性病、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决定因素 | | 
| 李然 教研室副主任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体质测评与运动干预,体质与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 |

| 张留伟 教研室党支部书记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慢性病流行病学、科研数据挖掘等 | | 
| 周惠宣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 体质健康促进、身体活动流行病学、运动健康项目管理评价 |

| 代晓彤 讲师 硕导 研究方向: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慢性病流行病学、科研数据挖掘等 | | 
| 侯筱 讲师,硕导 研究方向:不同人群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康复替代医学疗法在运动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