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星期三
今天早上,我比预想的闹钟早了五分钟醒来,窗外沉积了几天的阴霾被季春的暖风吹散,窗间悄然放进一缕金黄的灿光,恰好点碰在我的掌心,赐予了我一天的活力。
早餐姥姥没有煮我最爱喝的紫米粥,但是尝了一口她亲手做的包子和豆浆,我却发现了这意外的美味。

当时针接近九点,我登录上课平台。生化老师的课堂总是精彩,无数次的思考换来了他们细致凝练的语言。一条条信息通路在我脑海里搭建,一个个信号分子在我思绪里穿梭。一堂生化课下来,顿感疲惫。但是看到记了两页的笔记以及尚有些许陌生的单词,满足感又充盈着心间。
课间二十分钟,我望着窗外摇动的树影,不禁泛起沉思。两个月以前,刚刚接触网课的我还是那么的不懂事。彼时的网课可谓“丰富”:一个挂上平台的iPad,一个打开微博的手机,一碗水果,一副二郎腿。是老师们句句关切,让我走回了学习的正轨:
“同学们,我讲明白了吗?不懂我可以再讲一遍。”
“我也是第一次用线上教学,我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提出来,我们一起努力!”
“没听懂没关系,我再讲一遍。”
“……”
老师们负责任而又耐心的教课让我倍感愧疚。随后,手机挂着的微博变成了英语词典,水果拼盘换成了精致的笔记,二郎腿变成了端正的坐姿。
后来我看到许老师的签名:教育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今天,我眼前已然是树影婆娑,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心也被唤醒。
到了十点四十,生物力学老师的一句问好,将我拉回了课堂。作家喜欢闲来弄字,喜欢漫步在文字的世界里。而物理老师则喜欢闲来摆弄模型,让我知道人体一伸一屈,举手投足,原来有这么多深刻原理,也让我懊恼曾经的高数课为何节节犯困。
在公式和例题的轮番挑战下,我终于坚持到了下课。此时十二点过三分。往日的我或许已经点了外卖,但是如今北京严重的疫情打消了我这个念头。家里的饭菜虽不及外卖可口,但是一家人一起吃饭的幸福却能久久弥散在我的心头。

“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的走”,毕淑敏如是说。我想再为这段话加一句:淡淡的饭我们细细的品,无聊的日子我们有滋有味的过。

饭后小憩片刻,见离下午的课尚有一个小时,我打开了长笛盒,拼接好银色的长笛,对着窗外练习音阶。我感受着缓缓的气流从口舌之间流出,指尖又轻点着跳动的音符,这个漫长的寒假里,长笛是我的知心朋友,她时而替我宣泄日子的枯燥,时而一同共享着生活的惊喜。
到了三点半,今天的课程来到了末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科学研究方法。老师通过讲解种种研究方法,为我们搭建了科学探索的框架,让我体会到了科学客观严谨的本质。
五点整,随着课程的结束,我的心也飘向了窗外。此时接近黄昏,落日洒下金屑,在我窗前的红墙上、树干间斜切下一抹荫凉。我多想骑上落满灰尘的公路车奔向夕阳,但是为了疫情,我又把这强烈的感情压在了心底。

望向窗前窄窄的花间小道,偶尔经过一对夫妻、一位散步的老人又或是一只野猫。时间就定格在这样金色的美好的图画里。我们所处的时代太快,倘若不奔跑就会被落下,我们可能已经很久没有注意路边的景色——或许这是疫情想向我们传达的另一个讯息?我们有时也要慢下来,享受在家的安宁与闲适。

晚饭后,电视归姥爷掌管。打开新闻,对于国外严峻的疫情和我国稳中向好的局势,我已经是习以为常了。或许这是必然,因为我们懂得什么是自由,也无比的珍惜自由。我们也有无数奉献者、逆行者、守纪者,还有民族脊梁和民族英雄们。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忍耐克己,不能让众人的努力付之一炬。
身为本科生,此时为疫情能做的不是很多,但是为家人、为自己能做的却不少。闲来无事,心绪纷纷扬扬,不如摆正心情,每天做一点实事,静享这假期漫长的时光。
傍晚的北京依然是静夜无声,家边的清河缓缓流动,波光潋滟。疫情以来夜夜如此。但是我相信,明天的阳光一定会比今天的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