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迄今多年,这样的期盼一次次被中国青年实现,这一次,也没有例外。
基辛格说过,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而在抗“疫”阻击战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成为最勇敢的人。近日,我校举办了“战‘疫’有我,北体青年”主题战“疫”故事分享会,意在分享勇于战“疫”的北体青年们的优秀事迹。下面的文字记录了我院19级硕士孙泽远、17级本科生李怡聪和守护动物房的同学们的战“疫”故事。
对社区青年志愿者孙泽远的采访
1.您在基层防控志愿者的工作中主要负责哪部分工作?
孙泽远:我参与的是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我所在的社区有一条商业街,我在该商业街出入口负责体温测控、登记、出入证办理等工作。

2.您能为我们讲讲在抗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吗?
孙泽远:在日常工作中,我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这其中除了工作量大、天气寒冷、工作时间长等可以预测的困难外,还有着许多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困难,经过总结,我认为这些困难是由于对基层防疫工作中“人”和“事”不熟悉造成的。
所谓对“人”不熟悉,指的是对社区居民情况了解不足。我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在外上学,在家的少部分时间也缺少观察,导致跟许多街坊邻居之间互不相认,也不了解。在我们社区中,每户会按月签发居民出入证,每户每日可以出门一次,但出入证上只登记户主的名字。所以每次户主的亲属持证出门时,我都要请教居委会的阿姨们,才能确认是否放行。如果跟邻里之间再熟悉一些就好了。
所谓对“事”不熟悉,指的是对社区防疫工作背景了解不足。我们社区有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又非常担心自己生病,因此有时候会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有些老年人要求我们登记的时候不要用手碰他们的出入证。我第一次碰见这种情况的时候很生气,也很不服气,几乎是一把把出入证夺过来进行了登记,老人的情绪也有些激动地说道:“你一天摸了这么多证件,你不怕染病,我还怕呢!”我当时听了这话真是气坏了,是居委会的阿姨把我拉开,并把消毒水递给老人,说:“您老人家不放心,我们这儿都有消毒水,你喷一喷就是了,人家小伙子也是为大家着想,干嘛为难人家。”这才化解了一场风波。后来阿姨教育我,老年人看了有关疫情的新闻知道害怕,对自己的安全上心,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只不过有时候文化不高,再加上年龄大了,身体本来就多多少少有些不舒服,难免反应过度。阿姨用语言和实际行动教育我设身处地地为老年人着想,我也开始理解这些老年群众,不只是不碰他们的证件,还要更加用心热心地服务。
社区抗疫工作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是想要充分了解工作中的困难,必须亲身去感受,去实践,只有做了才能想出合理的对策,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同时也解决群众的困难。实践出真知,全国面对疫情能够精准施策,是离不开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离不开深入基层的领导的切实努力。我为自己能够在实践中锻炼感到自豪。

3.都说17年前你们保护我,现在我保护你,您如何看待疫情中的青年力量?
孙泽远:17年前,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先是一个不断延长的寒假,后来开学上了几天课,又放了一个长达40多天的假期,这么长的时间里,只有姑姑一家拜访过我家一次,而我则从来没有出过小区大门。虽然当时年龄尚小,不太了解抗击SARS的过程,但回想起那段时光,还是可以感受到防控力度之大。当时的“大人们”保护了尚在温室中的我们,而今我们长大成人,成长为祖国的青年一代,也同样肩负着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高度肯定了疫情中的青年力量,他说道:“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而我认为,总书记的话,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勉励。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不仅是我们的同事和后盾,更是我们的榜样和老师。青年一代在抗击疫情中奉献青春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历练,增长了本领,涤荡了灵魂。在我看来,没有比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更好的思想政治课了。在此之前,我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在社区服务过程中,我去看、去听、去做,为群众之所需,想群众之所想,才真正理解到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是密不可分的。我想,从抗击疫情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今后进入社会,一定可以更好地避免能力不足和脱离群众的危险。
4.您有见证过或者经历过震撼人心的故事吗?
孙泽远: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段特殊时期的亲历者,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十几亿普通群众为了抗疫在家宅了近三个月,这本身就很震撼人心。对于我而言,疫情志愿活动中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惊涛骇浪,最震撼的是在物资持续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每位工作人员平均每天都分不到一个口罩,可街道办事处李主任却把唯一一盒社会捐赠的N95口罩“藏”了起来,他告诉我们,我们只有这一盒N95,谁也不准动,如果哪一天社区出现了疑似病例,这一盒口罩是要拿给前来处理的医护人员的;而最感动的是负责志愿队的漂亮姐姐持续奔波,如此阴冷的天气下都被晒黑了八度,度过了这么辛苦的一个冬天,可还是在疫情最危险时期刚过之后,就趁热打铁地组织起抗疫工作者筹办了“红丝带”志愿者服务队。我前去社区填表的时候,她看着桌上厚厚一摞登记表,微笑着说:“真没想到一个疫情期间,发现咱们街道有这么多不求回报的志愿者。”希望在疫情过去之后,特殊岁月里的震撼和感动能化为一种力量,伴随我们每一个人前行,并保佑我们健康、平安,生活更加美好。
对社区青年志愿者李怡聪的采访
1.你是怎么申请做的志愿者,参与此次疫情防控的初衷又是什么?
李怡聪:我是通过社区居委会报名参加志愿者的。初衷很简单,趁假期有空,为防疫工作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立身之本,我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回报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2.在本次志愿者活动中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呢?
李怡聪:我主要负责社区值守与防控宣传工作。包括小区进入人员登记、测量体温,给小区居民打电话做防疫宣传等。
3.你觉得你的志愿工作顺利吗?期间有没有什么困难?
李怡聪:应该说社区里的居民素质都比较高,很配合我们的工作。有年龄大的老人不会扫码,我们就帮忙扫码;有的手机是老年机扫不了码,我们就负责登记、发放出入证。但是也有人不肯配合。有一次,一位穿着时髦的大姐,非要从社区已关闭的东门进,什么手续都没有,闹得很凶,声音又大,蛮不讲理,周围过路的都在劝她,请她在非常时期保持冷静,前后僵持了几分钟,最后没有底气地灰溜溜原路返回。我们还会遇到不听话的人,他们不戴口罩,让我很不理解。其实短时间的不自由是为了更早的自由,这么简单的事情,他们为什么不愿意付出。其实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配合当地的各种政策和要求,但随着疫情好转,也有很多人思想开始松懈;而作为社区志愿者,我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在疫情防控方面,我的理解只是进出本小区不受次数限制了,其它要求一点都没有变化。这是因为自己亲身参与了管控工作,才有这样深刻的体会。我每天都要与父母沟通一下,强调一定要少出门,出门必须戴口罩。这次志愿工作,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学校在育人过程中为什么如此强调“德育为先”。
4.作为这次的志愿者有什么其他感受呢?
李怡聪:能为这次全民防疫工作出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一名大学生应该做的。通过这次疫情防控我接触到了小区的许多叔叔阿姨、大爷大妈,他们对我们的防疫工作都非常配合和理解,有一次执勤中过来一位穿睡衣的阿姨,攀谈起来,说起现在的生活,晚上7点睡觉,9点会醒,深夜4点还要再醒一次,一点规律都没有了,她自己也笑了。给我影响比较深的是,她说自己经常去旅游,包括去国外很多地方,最后还是觉得祖国好,稳定有保障;这也让我更热爱我们的祖国。她还说有的人半个月不出门,每次出门要囤一周的货,很辛苦;相对来讲我们要好很多。
我们志愿者也建了一个微信群,方便大家沟通和联系,从微信群里可以看出叔叔阿姨工作的认真与负责,晚上很晚还在坚持工作,登记进出人员及车辆。
我们的小区门口专门做了一个过人的消毒通道,有利于消除病毒。每次连续6个小时的志愿者工作,我除了吃饭喝水都不会取下口罩;结束工作后到家会洗手,取下口罩,这时我发现痛快呼吸的感觉真好。

5.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与你一同工作的志愿者伙伴说呢?
李怡聪:小伙伴们,很高兴我们能不约而同地在祖国的不同角落里做着相同的事情,就像是天空中的星星,每一颗星星的光辉很小,但星星多了,就会照亮整片天空!相信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定会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