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简介
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前身是化学教研室,1979年正式更名为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成立近70年以来,共培养了大批运动生物化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目前每年培养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的本科生4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10名左右。1988年以来连续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二、师资队伍
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自成立以来,曾先后涌现出以冯炜权教授、冯美云教授、谢敏豪教授、胡扬教授、冯连世研究员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的运动生物化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们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培养出大批国内外体育科研领域的工作者和研究者,为我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目前教研室专职教师共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名(含外聘导师),硕士生导师18人(含外聘导师),其中曹建民教授为北京市教学名师,邱俊强教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所有在职教师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所有导师均有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的以及服务高水平国家队的经历,以及境外高校研究和学习的经历,为学生发展提供领先的国际视野和领先的科研启迪。
三、教学
教研室教师所授课程多次被评为优质课,教学评估名列前茅,并多次被评为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先进集体称号。自教研室成立以来编写各类教材和专著30余本,教材体系齐全,有多本教材荣获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精品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运动、营养与健康》获得国家视频精品课程,“基于资源共享模式的《运动、营养与健康》的精品视频课程建设” 2018年度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研室现有生物化学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运动训练监控实验室、运动员基因选材实验室、低氧实验室、运动营养实验室、运动与内分泌实验室、运动与代谢性疾病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为本科生开设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分子生物学、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等本科生课程,为研究生开设运动生物化学原理与应用、运动生物化学进展、运动生物化学研究专题以及其他研究生课程。
四、科研工作
生化教研室依托运动营养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康宝莱冬季运动营养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应激与适应重点实验室、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等领先的科研平台进行研究,在科研工作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运动营养与训练监控实验室、骨骼肌代谢实验室、基因选材实验室、低氧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运动内分泌实验室等实验室,并将继续依托正在筹建中的运动营养研究院、反兴奋剂研究院开展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方向涵盖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大方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运动应激与适应、运动营养、运动训练科学监控、运动与能量代谢、运动与内分泌、运动与肥胖、运动与衰老、基因选材、高原/低氧训练、运动促进健康的生化机理等。教研室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级、部委级、横向课题和其他各级各类课题110余项,目前开展的国家级课题研究包括:邱俊强教授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中国人运动能耗基准与健身指导方案”、张缨教授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CHRONO-BMAL1通路调节骨骼肌有氧代谢及其影响有氧运动能力的分子机制”、严翊教授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Kisspeptins介导运动调控脂肪能量稳态分子机制”等。此外,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多年来一直秉承科研服务于实践的理念,多位教师曾先后为足球、田径、游泳、摔跤、举重、赛艇、皮划艇、铁人三项、现代五项、艺术体操、越野滑雪等多支国家队提供训练监控与营养科研工作,助力科技奥运。
教研室教师团队近年来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与服务奖10余项,科技奥运先进个人1项,获得其他省部级及各级各类科研奖励30余项;教研室在职教师发表期刊论文及会议文章700多篇,并且有近40篇论文被SCI收录。